水中常規處理難以去除的微量有機物,將影響人體健康
當前,自來水廠處理工藝經不住惡劣源水的沖擊,出廠水在龐大的輸配水管網中極易被中途污染,住戶樓內高位水箱或低位水池未及時清洗,管網老化,抽吸倒流,均會影響龍頭水水質,多數城市管網末梢自來水水質存在以下問題:
1、懸浮物、氯味、臭味等感官性狀指標不達標
⑴ 微生物指標不達標
⑵ 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含量過高
⑶ 水的硬度過高,陰陽離子比例不當
水源中的有機污染物,特別是常規處理難以去除的微量有機物,將影響人體健康。為解決飲水對人體健康的危害,一些城市不惜投入巨大人力、財力和物力,從遠距離調集未受污染的源水,這不僅構成經濟重壓,而且有悖于經濟規律,因為100多年來傳統的給水處理工藝對于水中有機物非但不能有效去除,反而可能產生有害的氯化消毒副產物,而一味地往上游取水,有可能取到上游城鎮的下水,仍然逃避不了水源的污染問題。在水廠內將水全部進行深度處理是不經濟的,鑒于城市自來水廠提供的水是滿足城市各種社會功能的,其中與人體接觸并進入體內的水量僅占0.5-2%,另外鋪設一條專供飲用的城市輸配水管網是不現實的。在管網供水點—用戶水龍頭進行補充處理,則是可以接受且易于實現的,這就是采用家用水質處理器的由來,這種技術是解決當前飲水水質最佳的途徑之一。
2. 水質處理器現狀
國外家用水質處理器普及率很高,1998年,日本擁有50萬只,美國擁有600萬只,人口僅2500萬的加拿大,亦擁有每年10萬只的銷售量。自1979年起,為解決自來水的惡臭,中國的上海首先在家庭水龍頭上安裝活性碳凈水器,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飲水的水質,但是,不少企業貪圖利潤,將一些劣質凈水器充斥市場。1986年,對上海市16種家用凈水器進行抽檢,合格率僅為44%,集團用凈水器的合格率僅為10%,消費者對該類產品持懷疑、否定態度,市場一度萎縮。隨著膜技術和臭氧發生技術的成熟及市場需求的增長,凈水器市場日見發展,自1997年至2003年,每年以20%的速度增加。如表1-1所示,1998-2003年間,約有837件水質處理器申報了衛生許可批件,其中家用水質處理器約占57%,集團用水質處理器約占43%。2004年約有231件水質處理器申報了衛生許可批件。
各種各樣的水質處理器已見諸于市場,諸如:以活性碳為主的介質過濾法,約占55%;以微濾、超濾、納濾、反滲透為主的膜法,約占36%;以除菌功能為主的物化消毒法,約占4%;以軟化、電解為主的水質調節法,約占5%。
本信息來自》鞏義市建業凈水材料有限公司》http://www.healthycookinghub.com